我有點激怒了這些人,因為我不斷提出一些非常基本的問題。我隨身帶了一本當代物理學的巨著:重力。這本書是相對論方程式 (relativistic equation) 的聖經。這本書是物理學界的幾個巨人所寫的,Wheeler, Thorne 及 Misner 等等。裡面編列了所有有關相對論方程式、時空彎曲與重力的資料。
書名之所以叫做重力是因為它拿起來非常的厚重,所有跟重力有關係的東西都裝進去了。會議進行到某個階段時,我說:嘿嘿…等一下,我有一件事情想要弄清楚,於是我翻到此書的 719 頁,並說:如果我沒弄錯的話,這張圖代表的是當前我們對宇宙模型的了解,它看起來像一個被充氣的氣球,此外,上面還黏了很多硬幣,這些硬幣代表的是宇宙中的各個銀河系,當氣球一邊充氣的同時,這些銀河系就相對的互相遠離對方,這代表宇宙的擴張現象。
 |
目前之宇宙擴張模型,圖上類似小硬幣的圈圈代表銀河系 |
 |
宇宙往外擴張示意圖 |
他們看著我說:沒錯阿,這就是我們目前的宇宙模型。這些就是基本的原理。但是我想知道的是,我已經參閱了許許多多相關的物理書籍,讀完了所有有關的程式,做了各種的計算,但是還是有一件事情我想不明白,也許你們能夠指點我一個方程式,它能解釋:這個人 (圖上吹氣球的人) 是誰?
突然間,整個會議室變得很安靜,我永遠忘不了這件事,因為其中有個學生正在喝咖啡,他聽到我問這個問題的當下,馬上嗆到了。他可能以為我要在物理學會議中說出上帝這個字眼。
讓我們這樣想好了,我們假想有個人在吹氣球,也就是說當氣球因充氣而擴張時,這個人的肺臟正一邊往內收縮。因為物理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:凡有一個作用力存在,必有一個對等的反作用力與之俱存。這是物理學最基礎的原理之一。
在我們目前的模型之中,宇宙正在擴張。但卻不存在一個東西的收縮來導致它的擴張。如果你不把氣吹到氣球裡面去,它怎麼可能會脹大呢?
對我來說,這是一個相當關鍵的時刻。當我還小的時候,一些經歷讓我明白:我可以確認一個外在世界的存在,但是我同時也確知一個內在世界的存在。
我想,也許宇宙間這種有界線的分割狀況,是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像波浪般互相撞擊而產生的結果,這種情況就像劃分界線的駐波一般,我尋思:如果我要指出一個連結所有事物的東西,這個東西會是什麼呢?
如果我只能選擇一個東西的話,是什麼東西連結了宇宙間的一切呢?它會是什麼呢?最後,我得到了一個結論,連接所有東西的一樣東西只可能是空間。
空間存在於一切地方,它在銀河系之間。它在恆星之間。它在行星之間。它在細胞之間,它在原子之間。原子的結構中百分之 99.99999 % 都是空間。(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物質世界百分之 99.99999 % 都是空間)。
所以說,人類居住的這個現實世界大部分都是空間。所有你看到的東西,所有你以為堅實的東西,事實上裡頭都是空間。
你所經歷的現實,你所以為的物質世界只佔巨大空間的 0.0000001%。但是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把注意力放在這個極其微小的部分上,忘了去看它背後的空間。
多年以前,我就認為我們有必要把焦點放在空間上。我們是否應該把注意力放在99.99999 % 的部份上呢?
也許不是物體在定義空間,而是空間定義了物體。
如果這是對的,而且如果是真空 (vacuum).. 是空間連接了所有的東西…既然所有的東西都在空間中發出輻射,如果空間是所有東西的本源 (source),那麼這個空間不可能是空的。
我們所說的真空,我們所說的空間,都不可能是空的。這裡面一定是充滿的,而且是無限的充滿的。就任何角度來說,其中的密度都非常的高。
目前的量子場理論是否說明了這個高度稠密的狀況呢?Haramein 再次回到重力這本書中去找答案。
結果他意外的找到支撐這個想法的證據。引證:現今的量子場理論透過一種稱為”重新正常化”的程序來擺脫真空中確實存在的無限稠密能量。也就是說:物理學家特意以這個”重新正常化”的程序來忽略真空中無限稠密能量的事實。
所以就當今的量子場理論來說,真空中必存有極高密度的能量,如此我們才能以這個公式來進行計算,並解釋原子層面所發生的一切事情。
這個證據可以讓我確認我之前的思考:真空是不空的,空間之中不斷地發生著真空漲落 (fluctuation) 的現象,這個真空的漲落現象導致了現實的存在。
但是究竟什麼是”重新正常化”(renormalization)呢 ? 物理學裡面有兩種無限大的情況,一種是無限小的數字,一般來說,在做理論計算的時候,如果出現無限小的數字,這個數字可以被忽略。因為既然數字很小,影響不大,所以就把它忽略了。
但是,物理學裡面有一種可怕的東西,會讓人害怕,這種東西叫做見不得人的無限大,也就是說有一個無限大的數字,如果你的方程式算出了一個無限大的數字的時候,
你不能只是說,好了,我要忽視你。這時候,我們可能會說,這個理論在那個尺度裡崩潰了,它不適用在那個尺度。於是,這時候”重新正常化”程序就派上用場了。
通常呢,我們會用一個基本的常數來降低那個無限大的數字。在這個案例中,我們用的是普朗克距離 (Plank Distance),理論上,普朗克距離是這個宇宙所能造出的最小單位。
簡單來說,它就是一個光子要跨越自己所需要的時間或距離 (比如說:你把自己的身高畫在地上,然後算一下你跨過這個長度所需的時間)。
普 朗克距離是宇宙間最短的波長。它是這個宇宙能弄出的最短波長。如果你問我說,這個最短波長是否已經是宇宙能耐的極限的話?不,我認為普朗克距離只是反應的 只是我們經驗範圍內的基本分界狀態而已。所以,我認為,當然還有比普朗克距離還要小的波動存在,只是目前測量不到而已。
不論如何,應用普朗克距離,它是 1.616 乘以 10 的負 33 次方公分,它非常小,
比原子還小幾十億倍。
他們把真空”重新正常化”了。他們怎麼做呢?他們設定了一個一立方公分大小的立方體。他們問:這麼一個大小的立方體裡面可以擠進多少的普朗克距離呢?
如果這樣做的話,就會算出真空稠密度的有限數字。究竟在這麼一個一立方公分大小的空間裡面會有多少真空漲落呢?於是,他們就把由普朗克距離所構成的微點疊入這個空間裡面,每個微點都有固定的重量:10-5 次方克重。
他們把每一個普朗克微點都加起來就得到一個基本的密度。計算出來的結果還是非常、非常、非常的大。
應用普朗克距離重新正常化以後的結果是:每立方公分裡面有 1093 次方克重的密度,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。
你也許有注意到,你的銀行存款每增加一個零的時候,你的財富就越來越多。想像你已經有五十位數的存款,然後你還繼續增加後面的零。加到 93 個 0 的時候,你得到的是真空的密度。
為了讓你明白這個密度有多大,想像一下你把這個宇宙所有的星星…千百萬億個銀河系裡面所有的星星,其中有很多都比我們的太陽大很多。
我們把所有這些星星都拿過來,然後擠進一立方大小的空間之內,我們用超強的垃圾壓縮機或更厲害的設備來擠壓。你得到的密度還是比真空的密度小很多,因為算出來的宇宙密度每立方公分大約只有 1055 次方克重。
好了,現在我們已經在這個立方空間裡面擠入了 1055 次方克重的東西。
這個數字還比真空的密度差了 39 次方。
所以,認為空間是空的這個想法是錯的。空間是充滿的。其中充滿了真空漲落。空間裡面的能量密度極其的高。根據我的發現,空間就是所有現實事物的本源。
陰 (負) 性的空間構成了我們的物質世界。根據這個事實,我開始思考真空密度的分割(分佈)狀態。(真空密度是如何分佈的?)
我開始不把空間中的物體當成我們的現實。而把物體當成空間的分割。(有了空間的分割才有所謂的物體)。我開始想:也許,我們可以找到空間分割的模式。
Elizabeth Rauscher 跟我發表了一篇論文,這篇論文中提出了一個比例 (scale) 定律,這個法則很簡單:在其中一軸 (Y) 我們寫上能量密度,在另一軸 (X) 寫上半徑。
這張圖在垂直方向以赫茲 (頻率單位:周/秒) 來表示能量密度,在水平方向以半徑來表示物體的大小。
然後,我們把宇宙間所能測定的物體依照這個表格的設計繪製上去。
我們最先定位的是宇宙本身 (半徑最大,位在最左邊的地方)。
我們把所有能用的數據放進方程式裡計算,大概算出了宇宙的半徑。並約略算出它的能量層級。這是第一個資料點。
如果你觀測一下我們的宇宙大小,及裡面的物質量。你會發現我們的宇宙符合黑洞的狀況。我們的宇宙密度太高了,光根本不可能逃離它。
如果我們現在朝宇宙裡面射出一道雷射光,這道光行進的路徑會被我們的太陽折彎一點,
最後,它最終會抵達另一顆恆星,然後行進路線又被它折彎一點,
接著它又會不斷抵達其他恆星,其路線也就不斷被折彎。它受到恆星重力場的彎折,又受到銀河系重力場的彎折。
因為宇宙裡面實在太多物質了。這個光是不可能逃離宇宙的封閉半徑的,它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。
所以,事實上我們的宇宙可以說就是一個黑洞。技術上來說,它完全符合黑洞的狀態。
你知道你住在一個黑洞宇宙中嗎?
宇宙隱含的黑洞狀態是 Haramein 所描繪的第一個資料點,
他接著畫上了銀河系半徑與星體半徑。新的資料點和第一個資料點呈現一直線的分佈狀態。讓人驚奇。
如果真空是空間分割的本源。
那麼真空就分割了非常明確的關連性。
接下來就要看看這個分佈狀態是否與物理學尺度另一端的東西符合。
我們一路從恆星來到原子,一路跨越量子世界,
從相對論方程式來到量子世界,就原子的半徑與能量頻率畫上資料點,結果這些資料點都位在同一直線上。
這可是一大跳躍。接著我們又往下殺到普郎克距離、奇異點,結果這個資料點與其他的也呈一直線。
我們從最大最大的半徑開始,一路走到比原子小千百萬億倍的半徑,所有這些資料點都以一種線性的方式分佈在一條幾近完美的直線上。
不可思議。
這證明了真空是依照特定的比例關係來進行分割的,真空是一種有序的結構。
當我們深入查看每個資料點就其所在位置的相關分佈比例。
我們發現這個比例很接近黃金比例 1.618。這個比例存在於自然界的每個地方。
以我們的手來說,手指骨節最末端 (離手掌最遠的那節) 比第二節小了 1.618 。第二骨節又比第三骨節小了1.618。
你的手掌與你的前臂,你的前臂與你的後臂,你的臂與身體都呈現相同的比例關係。這些是費波納契數列或黃金比例。黃金比例存在於自然界的每個地方。

在植物中,在花朵中,在樹枝中,在樹根中,在身體的神經系統中,在動脈與靜脈中,都以費波納契數列與黃金比例進行分割。
黃金比例甚至存在於我們眼睛看不到的地方,最新的發現指出…黃金比例甚至存在於原子層面。
德國的研究發現原子鏈的表現就像奈米尺度的樂器一般,而研究員在這些樂器彈出的音符中發現黃金比例的關連性。
真是令人驚奇,因為不管在多大的尺度或多小的尺度都找到黃金比例,這也為我們指出了比例定律 (scaling law) 的正確性,也證明這個線性的結構是無誤的。
它存在於最大與最小的尺度中,這個結構到底是哪裡來的呢?我想最有可能的答案是來自真空本身的結構。真空的分割裡面本自具有這個比例關係。
對我來說,真空一定有一個基本的結構。
還有一個資料點也很有趣。
如果你做一下生物分析研究,你會發現微管 (microtubules) 這個小實體,它們是組成細胞的結構,它們比原子大非常多。但是它們的震盪速度很快,其速度落在10-11或10-14赫茲之間。所以我們把微管也標上比例定律圖上。
結果,它驚人的連接了所有資料點的線性座標。而且它正好位在比例定律圖的中央,落在最大尺度的宇宙與最小尺度的普朗克長度的中間。
這個生物實體就位於最大與最小尺度的正中央,這個生物實體又是組成生物世界的基礎。
這就好像生物學,這就好像你的結構,定義了一個完美的分界狀態,從中分割了最大與最小的東西。
你就是事件視界。附註:事件視界(event horizon),是一種時空的曲隔界線,事件視界外的觀察者無法以任何物理方法獲得事件視界內的資訊。
緊接著 DVD 播放了一段從人的眼睛開始一路走向宇宙的最外邊境(所在地、地球表面、太陽系、銀河系、其他銀河系、整個宇宙),然後再從人的眼睛開始一路走向宇宙的最內邊境(細胞、分子、原子、夸克…普朗克長度)
這一切開始有了道理。整個系統涵蓋了生物結構。當我們觀察我們的生物世界,觀察我們的環境,我們的生物圈,這裡面非常有次序,黃金比例出現在每個地方。
還有一個資料點在比例定律中也很有趣:原子的大小位在宇宙直徑與普朗克長度之間。如前所述,宇宙可以說是一個黑洞。
宇宙符合史瓦茲 (Schwarzschild) 狀態。
普朗克長度也符合史瓦茲 (Schwarzschild) 狀態。
如果說原子也位在這個線性發展的圖表上,這為我們指出原子本身也是一個黑洞。
根 據之前的解說,我們知道空間可以進行無限的分割。如果組成原子的次原子粒子,是由次次原子粒子所組成,而次次原子粒子又由次次次原子粒子所組成,如此一般 往下追溯直到無限,它們每一個都具有質量,那麼原子的中央就是一團由無限層級的次粒子所構成的質量。很早以前我就推斷它們每個都是迷你黑洞。
由這個結論,我可以繼續推斷說:在所有銀河系的中央都有黑洞。早在十七年前我就提出這樣的說法。

然而當時還沒有很多有關銀河系中央的資料。所以很多物理學家並不覺得有這種可能性。
最後,我們得到了更多有關銀河系中央的資料,於是,我們發現裡面確實有個黑洞。在我們所觀測到的每個銀河系中央都找到了黑洞。
這確認了我沒走錯路,可是原子怎麼會是一個黑洞呢?
這有可能嗎?我們目前的物理學有這種說法嗎?沒有,它沒有這樣說。所以我開始去追查物理學如何描述原子層級的現象。又如何用另一種方式來描述這些原子層級的現象?
我們有辦法處理原子是黑洞這樣一個理論嗎?
最後我找到了這樣一個解決方案,而這就是我將提出的統一場理論關鍵。
因為如果我們有辦法將原子描述為黑洞,那我們就可以用愛因思坦的場方程式描述表達原子層級的世界。
所以我進一步的觀察原子。我是這樣做的,我說:等一下!我們不是已經算出真空的密度為每立方公分空間中有 1093次方克重。
當我們在觀察原子時有考慮到這個數據嗎?
沒有,因為目前的物理學雖然在量子理論中有用到這個數據,好讓方程式能運作。但是物理學家假設的是:真空密度沒有任何物理意義。
不過我們已經知道,真空密度是可以在實驗室中確實測量出來的,而且這個數據確實有其物理效應。如果它有物理效應,它在現實世界中顯然是有意義的。
我想知道的是原子的原子核裡面還有多少真空?這裡面的能量是否足以讓一個原子的原子核構成黑洞呢?
所以我研究了一下原子核中的質子 (proton),然後根據真空密度 (每立方公分空間中有 1093次方克重的數據) 來計算每個質子體積可以容納多少真空?
究竟在一個質子體積中可以容納多少真空呢?
我先算出了質子的體積 (10-33次方 / cm3),結果發現每個質子體積中還有 1055次方克重的密度。
1055次方克重的真空能量還存在於質子體積之中。
我們在哪裡看過這個數據呢?1055次方克重是宇宙的單位重量。
這是宇宙的單位重量出現質子中,每個質子體積中的真空漲落量與宇宙相同。
質子這個非常非常小的東西卻有這樣的能量表現,使我確認一件基本的事實:我確認了真空確實是連接一切萬有的東西。這確認了萬物皆相連,萬物皆一體。而且提供了數學證明。
你大可放言說萬物皆一體,靈性世界的人不都有這類的見解。但是現在我們用科學數據驗證了這件事實。
1055次方克重足以讓質子構成黑洞嗎?絕對夠。
因為1055次方克重已足以讓整個宇宙構成黑洞。
當這個數據出現在奇小的質子體積中時,它絕對遠大於構成一個黑洞的條件。
基於好奇,我再次精算了一下,究竟需要多少真空可以讓質子變成黑洞,結果我發現每個質子體積只需從真空中取出百分之10-39次方 (這個小數點下39個零的極小極小的數字) 的能量就可以讓質子構成黑洞。
只需要真空中極極微量的能量 (10-39 %) 凝聚起來變成物質,質子就能構成黑洞。
這件事實確然驚人,同時間我們也為這樣的質子黑洞做了很多計算,因而取得了很多數據來描述原子層級的物理現象。
根據實驗室中得到的數據,我們不斷得到了正確的答案。但是我們的質子比一般的質子重很多,究竟哪一個才是對的呢?
我們的研究策略與量子理論大異其趣,事實上我們以古典力學或半古典力學推算出了所有的正確答案。
待續....